BTK蛋白,全称布鲁顿酪氨酸激酶(Bruton’s Tyrosine Kinase),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,属于TEC家族的酪氨酸激酶。在B细胞的发育和信号传导过程中,BTK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该蛋白由776个氨基酸组成,包含多个功能结构域,从N端到C端分别为PH(pleckstrin homology)结构域、TH(Tec homology)结构域、SH3(Src homology 3)结构域、SH2(Src homology 2)结构域以及激酶结构域(SH1)。
BTK是B细胞受体(BCR)信号通路的核心成分,参与细胞的增殖、成熟、分化、凋亡和迁移,作为BCR通路的关键激酶,其活性的抑制可产生显著的抗肿瘤效果。激活后,BTK通过下游的PLCγ2和NF-κB等信号通路调控B细胞的增殖、分化和存活。此外,BTK还参与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Fc受体信号传导。
伊布替尼(Ibrutinib)是由Celera公司研发,后因公司战略转型而被出售给Pharmacyclics公司。2011年,强生旗下的杨森制药(Janssen)通过支付15亿美元获得与Pharmacyclics合作开发的权利。该药物是首个上市的BTK抑制剂,并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。伊布替尼通过不可逆地与BTK蛋白的半胱氨酸残基(Cys-481)结合,从而抑制其磷酸化和酶活性,上市后迅速成为重磅药物,2018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759亿美元。
伊布替尼于2013年获得突破性疗法资格,作为套细胞淋巴癌的单药治疗,适用于先前接受过其他治疗的病人。临床试验结果显示,该药对111名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的总体应答率高达65.8%,完全应答率为17%,持续应答时间的中位数为175个月。此疾病的传统治疗手段通常是化疗,但许多老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无法耐受化疗,且染色体17p缺失的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对治疗反应不佳。伊布替尼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较高的总体响应和持续响应,不论染色体17p状态如何。
另一款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由美国Acerta制药公司开发,并于2016年被英国阿斯利康公司收购。2015年,Acalabrutinib获得FDA授予的针对MCL的罕用药资格,并在2016年3月获得欧盟对复发性与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、MCL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(WM)的罕用药地位。2017年,FDA授予Acalabrutinib治疗MCL的突破性药物资格,并于同年10月31日根据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迅速批准上市,商品名为Calquence。其Ⅱ期临床试验中,共有124名患者参与,总体应答率达80.6%,完全应答率为39.5%。
与第一代BTK抑制剂依布替尼(Ibrutinib)相比,Acalabrutinib展现出更好的选择性和靶向特异性。其对BTK的IC50和EC50值分别为3和8 nmol/L,而对ERBB2、ERBB4等其他受体的IC50值均在1000 nmol/L以上。在小鼠模型实验中,Acalabrutinib表现出对BTK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更强,且没有抑制血小板活性的现象。作为一种更具选择性的不可逆第二代BTK抑制剂,Acalabrutinib在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。
由百济神州研发的赞布替尼于2019年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资格,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至少一种疗法的成年MCL患者,这也是中国大陆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药物。百济神州于2018年提交了针对复发性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(SLL)的上市申请。诺诚健华研发的奥布替尼在2020年获得优先审评资格,其II期临床数据也显示出相似的响应率,使其有望成为继赞布替尼之后第二款上市的国产BTK靶向药。强大的数据支持进一步增强了Z6·尊龙凯时品牌在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地位。